【概述】鸡肿头综合症(SHS)又称粗头或面部蜂窝组织炎,是由禽肺病毒引起并继发大肠杆菌等病原感染的一种多因素传染性疾病。以头、面部严重肿胀病变为特征。该病于19世纪70年代在南非首次发现,随后欧洲亦发现了该病。我国近年来也有报道,山东在不少肉鸡场也发现类似病例。
【病原】 该病原是禽肺病毒,属肺病毒亚科火鸡肺病毒属的成员。病毒粒子呈多形性,直径大小为80~200纳米。从火鸡分离的禽肺病毒株对脂溶剂敏感,在pH3~9之间稳定。置放于4℃12周,20℃4周,37℃2天或50℃6小时即丧失活力。季胺化合物、乙醇、次氯酸钠等常用消毒剂均可有效杀灭病毒。不同地区的禽肺病毒毒株间存在抗原性差异,但从鸡体中分离的毒株与从火鸡中分离的毒株间有极高的相似性。
【流行特点】肉鸡、肉种鸡和商品蛋鸡均可发生本病,但以4~7周龄肉鸡最为常见。该病主要经接触传染,发病突然,传播迅速。2天内常波及全场各群。病程10~14天。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该病的严重程度与饲养管理及环境卫生状况息息相关。感染初期没有明显的临床变化,但存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大肠杆菌等致病因子时病情开始恶化。症状始见于眼部周围,继而发展到头部,再波及至下颌组织、肉垂和颈部。2~3天后,头、面部水肿加剧,眼结膜发炎,鼻腔泡沫性分泌物,流泪,眼泡呈卵圆形隆起,眼裂闭合。有的下颌、肉髯也出现水肿。患鸡通常伴有喘气、打喷嚏等呼吸症状,少数出现斜颈、神经紊乱、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部分老龄鸡群还出现咳嗽、摇头。蛋鸡产蛋量下降至70%,蛋品质差。羽毛被眼、鼻分泌物所污染。鸡群的感染率不超过4%,死亡率仅2%。
剖检可见头、颈、垂肉皮下胶冻样或脓性水肿,眼结膜炎,眶下窦肿胀。颅骨气腔中充满干酪样物质,中耳感染,充满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鼻甲骨粘膜和泪腺淤血和点状出血,角膜溃疡;颚裂及气管下部有小点出血。产蛋鸡表现为卵黄破裂性腹膜炎。
【诊断要点】鸡感染本病毒后,引起窦炎、鼻炎、气管炎和结膜炎。根据特征性头肿大症状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依靠病原分离和血清学试验。细菌分离常可见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可收集发病初期的鼻腔分泌物或窦组织经接种SPF鸡胚或气管组织进行病毒分离。亦可直接检测病毒抗原或核酸以及中和试验、ELISA、荧光抗体技术等血清学检测加以确诊。
【鉴别诊断】 注意区别非典型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鼻炎、败血支原体病及大肠杆菌病。本病与大肠杆菌病的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很少有昏睡和下痢症状,大肠杆菌病一般到后期才出现肿头症状,且有明显的心包炎、肝周炎病变。而与传染性鼻炎的区别在于:传染性鼻炎鼻腔有大量鼻液,且有黄色结痂阻塞鼻孔,肿头综合症无这种现象。
【防治】改善饲养管理,加强通风,保持鸡舍温湿度,降低饲养密度以及定期消毒,可以减少该病的发生率。当鸡群感染禽肺病毒后,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的协同作用显得很重要。尽管本病的感染率不是很高,但鸡群往往因此而延长了饲养期,并且增加了淘汰率,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及时投服恩诺杀星、环丙沙星或氨苄青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等敏感抗菌药物,适当配合抗病毒药物,可迅速控制病情。亦可选用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免疫预防。
发现病鸡立即隔离淘汰。实行全进全出制,同幢鸡舍不应饲养多龄鸡群。空舍后,养禽器具要清洗消毒,鸡舍用福尔马林蒸汽薰蒸。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等引起的免疫抑制,可促使鸡对本病的易感性增高,可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进行治疗。